牢记嘱托 皖美答卷丨只此青绿在江淮
央广网合肥8月17日消息(记者赵家慧)2023年8月15日是首个全国生态日。这个首创性、标志性的纪念日,体现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地位,体现了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坚定决心。
作为中国南北方过渡地带、承东启西的重要纽带,安徽在国家“三区四带”国土生态安全格局中属于长江重点生态区。作为长三角上游和腹地,长江、淮河、新安江三大水系从这里东奔向海,各类自然保护地星罗棋布,承担区域重要水源涵养地、长江中下游生态带和长三角生态屏障的重要功能。
(相关资料图)
马鞍山:大江过“诗城”
杨树林、芦苇荡,江面波光粼粼,马鞍山市薛家洼生态园里一幅生机勃发的生态图景。临江远眺,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当地百姓口中“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脏乱差地区。
区域整治后的薛家洼(央广网发 马鞍山市委宣传部供图)
薛家洼地区是长江主航道由江心洲西岸转向小黄洲东岸的转折点,是马鞍山市花山区、雨山区两个行政区的交界处,也是沿江生态区、港区、马钢工业区“三区合一”的交汇点。
在这片986亩的区域里,曾有散乱污企业7家、非法码头3处、固废堆场1处,此外还有2个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大量危旧民居和停靠渔民作业船以及住家船,是我国长江沿岸一处突出环境问题叠加的典型区域。
2019年起,马鞍山市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一体推进退田还湖、植被修复、水系连通、生态移民等工作。一方面集中开展整治,完成5600余艘渔船的拆解和2984户渔户的退转产,另一方面,推进生态修复,并对基础设施进行完善,建设了薛家洼生态游园,配套观江平台、沿江游道等设施。
中汇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葛军向记者介绍,薛家洼生态园积极与权威机构、专业力量合作,设立园区"环保管家",开展企业废水废气排放实时监管、大气污染综合监控、长江入河排污口排查等专业服务。目前,薛家洼地区的“一轴、五区”空间布局已经初步形成,长江马鞍山段“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格局逐步显现。
滨江文化公园整治后(央广网发 马鞍山市委宣传部供图)
“一代诗仙捉月地,千古画卷采石矶。”老牌景区采石矶也曾因为自然生态问题发展受限。
马鞍山市江东文旅康养集团总经理吕龙告诉记者,在治理前,采石矶景区周边环境较差,非法码头、散乱污企业环伺。后来,通过长江东岸环境整治,非法码头不见了,变成了亲水平台,并在专家学者的建议下,讲出了“秦始皇过海渚”“金乔觉登岸小九华”“谢尚月下追袁弘”“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等多个长江文化故事;散乱污企业也不见了,换来的是杨柳依依、芳草萋萋,优美的环境瞬间将旅游人次拉高。“可以说,长江东岸的环境整治是采石矶景区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关键性、决定性措施。”
水清了、鱼多了、鸟来了,就连数十年不见的江豚也重现身影。如今的长江东岸,薛家洼生态园与滨江生态湿地、滨江文化公园,一个个景点串珠成链,成为广大市民的城市生态客厅。
六安:淠河穿城过
六安市位于安徽省西部,处于长江与淮河之间,淮河一级支流淠河穿城而过。
曾经,由于上下游无序开发,淠河六安段在枯水期的水量几乎达到极值,水体自我净化功能不断退化。进入新时期,在“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新时代治水方针的指引下,六安市统筹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水安全、水文化建设一体推进,淠河六安市城南段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应运而生。
作为该市首批实施的PPP模式的重点水利项目之一,工程目前已基本建成,总投资约12亿元,分为节制闸工程和回水段综合治理工程2个子项目。
六安市水利局副局长刘芳芳告诉记者,工程完工后,上游形成了3300万方的库容。节制闸工程与下游的新安、城北橡胶坝共同构成淠河城区段的3个蓄水梯级,整段回水30公里,总蓄水量可达1个亿m3,形成了连续的淠河水生态廊道,提升六安南部淠河两岸城区的水生态效益,构建可持续利用的资源保障体系、生态环境体系,还可以提供城乡供水水源,增加供水保障。
“在节制闸上游10公里范围内,我们同步实施了回水段治理工程,进行两岸防护和绿化工程,不仅修复了淠河岸线生态、强化了湿地保护,也为六安城区打造了新的备用水源。”刘芳芳说。
赓续公园(央广网记者 赵家慧 摄)
今年元旦,位于六安市中心城区的淠河总干渠南岸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试开放,其中的赓续公园更是成为附近居民的热门“打卡地”。夏季傍晚时分,随着暑热逐渐散去,来这里纳凉散步的市民越来越多。
作为新时代淠史杭工程的重要组成,淠河总干南岸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是在上海和六安对口合作背景下,以饮用水源保护为刚性前提,共同打造的重要民生工程。
“生态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文化传承,是淠河总干南岸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的三大主线。”上海市园林设计研究总院副院长、赓续公园项目总负责人曹建告诉记者,通过实施水环境治理、耕地林地保育、生态修复、绿地提升、绿道环境等工程,让淠河总干南岸的生态基底、生态系统得到了全面整治和提升。
其中,“思水栖泽区”是淠河总干渠生态栖息地保育区,设计充分保育沿干渠堤上、堤内原有植被群落,提高白鹭繁育栖息地的生物多样性水平,打造人-鸟-水和谐相处的共生之地。“区域内有几百种树种,绝大部分是大别山区原生植物。我们还打造了两三处生物通道,观察生物多样性情况。”
目前,淠河总干南岸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已成为城市转型高质量绿色发展生态示范区,为六安市再添绿色发展动能。
合肥:八百里巢湖焕新颜
八百里巢湖,风光旖旎。
作为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巢湖每年向长江输送水量约40亿立方米,是安徽生态格局的“绿心”,也是长三角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承担着调蓄洪水、保障供水、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多重生态功能。
2022年,总面积100平方公里、投资近60亿元的环巢湖十大湿地全面建成,犹如一条“翡翠项链”,为巢湖构筑起一道天然的生态屏障。十八联圩生态湿地就是其中面积最大的一块。
十八联圩湿地(央广网发 解琛摄)
作为环巢湖十大湿地之首,十八联圩湿地位于巢湖一级支流、合肥母亲河南淝河入湖河口区域,如今肩负生态湿地的行蓄洪功能和生态保护功能。
曾经,这里是有着30多年养殖历史的渔场,鱼塘尾水直排巢湖,淤泥遍布,氮磷污染严重。合肥十八联圩生态建设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家政介绍道,湿地内针对不同风险区域采用建设生态渗滤岛、原位覆盖、水系联通和植物原位净化等不同技术手段分级处理,逐步重建了健康水生态系统,“已形成’水下有草、水中有鱼、水上有鸟’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良好生态风貌。”
如今的十八联圩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已恢复稳定,动植物种类显著增加,出水水质稳定在Ⅲ类以上,成为名副其实的“洪水之库、巢湖之肾、百鸟之巢”。
如何“让巢湖成为合肥最好的名片”?巢湖焕新颜,不仅在于湖,也在于山。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生命共同体。2021年5月,总投资151亿元的巢湖流域山水工程入围国家“十四五”首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围绕“一湖两带八区”流域生态格局,探索湖泊型流域一体化保护修复模式。
截至今年6月底,巢湖流域“山水工程”已累计完成生态保护修复总面积780平方公里,修复矿山149.3公顷,修复湿地417.1公顷,林草等植被生态覆绿1589公顷。今年上半年,全湖平均水质为Ⅲ类,主要污染物总磷浓度和富营养指数较去年同期均明显下降。八百里巢湖再现“天与人间作画图,南谯曾说小姑苏”的胜景。
近年来,安徽省以山水工程、矿山生态修复等为笔为墨,书写生态保护修复的“江淮模式”,建设山水秀美的生态强省,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画卷着色添彩。